《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04日10版)
  在12月3日開幕的志願服務廣州交流會暨首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現場,廣東展區漁人計劃項目展台前,講解員之一的小星很願意跟人交流。特別是涉及深入問題,他馬上跳出來現身說法。通過漁人計劃,小星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今年30歲的小星(化名)是個快遞員。如果不仔細觀察根本不會發現,小星是一位情緒障礙者。
  情緒障礙是發生在兒童少年時期以焦慮、恐怖、抑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心理疾病。在小星的老師看來,他和非障礙者相比,只是情緒很不穩定,其他方面沒有任何差別,完全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但找工作這件事,對於小星來說,並不容易。
  說服企業接收障礙者不是件難事,但是,作為企業來說,“幫忙不添亂”的基本要求對於像小星這樣的障礙者來說不能完全做到。有些企業無奈之下,只能選擇給障礙者長期放假。這樣一來,希望障礙者融入社會的目的變成瞭如此權宜之計。
  這件事,一直困擾著在廣州少年宮工作了8年的廖一柱。
  “2005年廣州市少年宮正式成立特殊教育中心,為自閉症、唐氏綜合症、精神發育遲緩、肢体殘缺等特殊孩子開設免費的藝術培訓班。這些孩子當時可能只有八九歲,但8年後,他們快成年了,怎麼辦呢?”廖一柱十分發愁孩子的去向。“留下,少年宮沒有多餘學位接收已成年的障礙者,但是,我不能簡單的說一句,你畢業了,發一個畢業證,就把他們推進社會了。”
  為了幫助障礙孩子融入社會,廣州市少年宮與慧靈智障人士服務機構推出“漁人計劃”:聯合畫家、志願者進行一對一美術輔導,教會“漁人技藝”;聘請支持性就業輔導員為心智障礙人士開發就業崗位、提供為期3個月的崗位培訓、跟進在職情況,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實現“授人以漁”;幫助障礙孩子學習基本生活技能與溝通能力,設置“漁樂無窮”特殊孩子融入課程。
  對於廖一柱來說,最困難的部分在於教會孩子社會融入。“這遠不是教會一門課程那麼簡單”。廖一柱說
  “比如說,如果走失,如何撥打電話,如何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在哪裡’,如何去看附近的建築物,如何形容建築物的特征。比如,自閉症孩子面部表情常常無法自我控制,他們需要學習如何在與人交往中儘量恰當地使用自己的表情。”
  平日里,課程的內容廖一柱已經深諳心底。他清楚,從漁人計划走出去的孩子,能掌握一門手藝,在課堂上會與人打交道,通過就業輔導員的幫助也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但這些終究只是紙上談兵,大部分特殊兒童及成年的特殊人士被社會隔離在“家庭—學校”與“家庭—庇護場所”兩點之間,並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融合。障礙孩子最終的練兵場還是在社會。而令廖一柱最為擔心的是,當障礙孩子準備好走進社會,社會是不是準備好真正的接納呢?
  在本屆志願服務廣州交流會參展的505個項目中,關懷身心障礙者的項目所占比例約為22%。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助殘”外,這些項目主打“融合”的概念,即為身心障礙者更好的融入社會提供支持。
  在讀大學時,張早就是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的成員,他把志願服務這項愛好從大學帶到了工作中。2012年,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無障礙電影”志願活動團隊正式成立,張早成為為視障人士講電影的8名志願者之一。
  這支以播音員、主持人為主力的志願者團隊從最初的8位播音員志願者起步,擴展到整個上海廣播電視臺和多家單位,截至目前,已經有200多位張早的同行加入到電影講解志願者隊伍中。
  在普通的電影院里,和非障礙者一樣的屏幕、一樣的座位,同樣也是對號入座,這是一場專為視障人士播放的電影。只是,在電影院的第一排,多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多了一支話筒,多了一位講解員,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視障人士可以通過講解員耐心細緻地講解,全程“聽”電影,哪怕是一個微小的細節,講解員都不落下。
  把一場電影變成給視障者的講解文字,A4紙常常要寫滿60頁。張早就像每天清晨播新聞一樣,握住話筒,字正腔圓,並且充滿感情。在他看來,這項為視障人士提供講解的志願服務剛好發揮了他的專業優勢,輕輕鬆松的付出卻收穫了視障人士120分鐘的電影享受,讓他們能像非視障者一樣走進電影院,享受藝術的魅力。
  在所有展位中,“發現中國的梵高”這個標語特別明顯。“梵高”的候選者們,不是眾多名牌美術院校的畢業生,而是一群心智障礙者。
  一個偶然的機會,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專業的苗世明走進了心智障礙者的生活。開設藝術潛能開發課程,給喜愛繪畫、音樂、陶藝等藝術創作形式的身心障礙學員一個展示自我藝術才能的機會,是他想要做的事。
  苗世明的“無障礙藝途”藝術中心,就是為需要借助輪椅才能出行、憑藉盲杖才能上街、依賴他人才能照料日常起居的障礙人士,提供無障礙的藝術支持,慢慢建立起社會融合的平臺。
  “其實社會對於障礙人士‘有能力’這件事並沒有足夠的認同。”在廣州市少年宮專職社工莫穗賢看來,社會上對於障礙人士抱有“同情”多過“瞭解”,很多時候容易僅僅停留在“施捨”的層面而忽略了“認可”。
  “知道障礙者是弱勢群體僅僅是一個方面,我特別希望大家在真正瞭解了障礙人士之後說,‘對哦,其實他們有他們的能力,我們和他們之間只是有不一樣的優勢而已’,從而認可障礙人士的價值。”莫穗賢說。
  “瞭解是接納和融合的基礎。”莫穗賢常會給大家舉這樣的例子:當你在黑暗的屋子裡蒙上眼睛的同時,還要完成倒水、穿衣服、吃飯這樣最簡單的動作時,你會發現,其實視障人士才是有能力的那一位。  (原標題:漁人計劃:助障礙孩子更好融入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33jkrs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