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緯 羊城晚報特派記者 陳文筆 攝
  潮汕地區發展緩慢,祖籍潮汕的全國政協委員陳經緯看在眼裡、急在心中羊城晚報特派北京記者 黃麗娜
  去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陳經緯,聯合102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關於調整區域結構,設立廣東“潮汕新區”或將汕頭特區擴大到潮州、揭陽為“潮汕特區”的提案》;今年兩會,在這份提案的基礎上,他再次提交《關於潮汕地區三市合併,合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平臺的提案》。
  “海上絲綢之路”正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天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重要內容之一。汕頭作為經濟特區,其一直低迷不振的經濟狀況,讓眾多潮汕鄉親看在眼裡、急在心中。這兩份提案能否成為潮汕發展的機會點?
  1 空有地利人脈,潮汕為何不行
  陳經緯祖籍揭陽,也是潮汕人的一分子。但是這些年來潮汕地區的發展卻讓他越來越看不懂,也越來越著急。
  “汕頭從古到今都是一個重要的通商港口。在中國‘走出去’的人當中,潮汕人可以說是第一批,也是最多的。在東南亞的華人華僑中,潮汕籍的鄉親占了80%;而整個東南亞國家的商界領軍人物幾乎都是潮汕人。可是作為祖籍地,潮汕地區的發展卻一直處在一個落後的水平。”陳經緯列舉了一組讓他很著急的數字:2012年廣東全省人均GDP5.4萬元,潮汕地區三市的人均GDP只有2.5萬元,不足全省一半;2013年,潮汕地區三市人均GDP也依然只有2.8萬元。“汕頭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可現在汕頭的發展卻遠遠落後於其他各地,甚至成為了中國東南沿海經濟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這是非常可悲、可憐的。”
  有地利,有人脈,為什麼就是發展不起來?陳經緯認為,上世紀90年代汕頭市一拆三,變為汕頭、揭陽、潮州三個平級市,是阻礙潮汕地區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來是為了發展經濟才把汕頭一拆為三,可在實踐中卻不盡如人意。說一句不怕得罪人的話,除了多安排了兩套地級市的領導班子,我覺得現在三市並立的格局沒有別的好處。應該打破現有潮汕行政區域的格局和壁壘。”
  陳經緯認為,潮汕三市土地面積超過10918平方公里,是深圳特區面積的5倍多,在地域面積和經濟總量上都具有一定規模。但三市並立後,行政區劃壁壘讓原本一體的資源被割裂,也導致了三市的惡性競爭、重覆建設,使得整個地區產業佈局、規劃變得極不合理,基礎設施配套嚴重落後,難以形成僑鄉優勢。
  為什麼大就一定好呢?“地方小了,格局就會小,力量也會小,來投資的企業就少;企業少,負擔就會重、成本就會高。”陳經緯打了一個比方,“比如一個地方需要企業貢獻100萬元,100家企業的話,1人1萬就好了;如果只有10家企業,那就要1人10萬。成本會加大、負擔會加大,企業就會失去競爭的優勢。”
  2 大潮汕一拆三,主心骨找不到
  三市並立的壞處還在於,沒有大的規劃佈局。
  說到這一點,陳經緯更是一肚子的苦。“比如剛剛投入使用的揭陽潮汕機場就是一個案例。”揭陽潮汕機場,選址在汕頭、揭陽、潮州的中心位置,“如果三市是一個市,這是一個最合理的佈局,但現在因為是各自為政,等於機場是揭陽的。汕頭經濟特區,就成了全中國唯一沒有機場的經濟特區。”不光是機場,剛剛通行的廈深高鐵也是如此。本來這是一條貫通廈門、汕頭、深圳三個經濟特區的高鐵線路,但是為了整個潮汕地區的發展,也是選擇了更加靠近三市中心位置的潮州設立了大站點。於是,汕頭又成為了唯一沒有通高鐵的經濟特區。
  “錯過了機場、錯過了高鐵大站的設置,在產業佈局方面,汕頭就會喪失更多的機會。作為特區的汕頭,如果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整個潮汕地區也很難發展。”陳經緯認為,潮汕本來是一個整體,拆分後從規划上沒有辦法做一個大氣的規劃,反而出現了很多重覆建設。“範圍大了,總體規劃才能大氣,才可以引進大項目、乾大事。現在的三個市,因為有行政壁壘,個個都是‘麻雀雖小要五臟俱全’,規劃不出大的發展格局,重覆建設又多。現在國家處在深化改革的階段,汕頭經濟特區如果沒有辦法做起來,對不起設立特區之初的本意。”
  說到當年汕頭成為特區,陳經緯認為,是特在一個“僑”字上,就是為了讓汕頭充分發揮僑鄉優勢。“過去在海外,潮汕社團都是一家人。現在一家人變成了三家人,社團也分裂開了。整個潮汕商會也好、社團也好,回到家鄉,看到三個平級的市,一個‘主心骨’都找不到。”陳經緯認為,潮汕地區的拆分,不僅是空間的割裂,也在文化心理上對海外潮汕人形成了強烈的衝擊。面對一拆為三的家鄉,有著“最優秀商幫”、“最團結族群”美譽的潮汕社團,在整合資源和力量時,也往往面對尷尬。引借僑力的意願,的確也打了大折扣。
  3 三市合力,擦亮“特牌”“僑牌”
  近年來,汕潮揭同城化已取得一定進展,但陳經緯認為,要改變潮汕地區發展滯後的問題,還必須採取更有力的舉措。
  2013年全國兩會,他聯合102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把汕頭、揭陽、潮州三市合一的提案,建議中央考慮借鑒天津濱海新區由三個廳級行政區整合為一的模式,設立一個由汕頭、揭陽、潮州三市組成的“潮汕新區”;或者將汕頭特區擴大到潮州、揭陽,成為“潮汕特區”。新的行政區劃級別可以定為副省級。
  在本次兩會前,他收到了國家發改委的回覆。“回函表示,國務院正在研究對國家級新區的一個新規定,規定出來後,會再根據規定進行調研、研討和可行性方案的研究。”陳經緯的設想到底能不能實現,他說:“只能說還在途中,沒有‘死掉’也沒有‘活’。”
  但是,陳經緯並沒有就此放棄。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他再提三市合一的建議,並且還為三市合一後找到了一個發展的平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潮汕地區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條件決定了其在中國與東南亞乃至世界經貿往來中占據重要地位。去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談到,要致力於攜手東盟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我覺得這是潮汕地區的一個發展機會。”
  陳經緯認為,打破潮汕地區現行的不合理行政區劃設置後,三市可以同心同德形成合力,重新擦亮“特牌”、“僑牌”,使其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貢獻應有之力。
  他不僅是通過政協提交提案,還聯名了港澳、海外有影響力的僑商,寫了一封聯名信,通過全國政協轉到中央,建議在汕頭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汕頭可以先做起來,但終究要潮汕三市合併起來,一起來打造才更有影響力,更成規模。只有汕頭單打獨鬥,絕對沒有形成合力來得好。就像一根筷子很容易折,三根筷子才強勢。”
  對話
  陳經緯:當年投資汕頭源自家鄉情結
  羊城晚報:你對潮汕地區的發展這麼熱心,你本人又是企業家,有過在潮汕投資的經歷嗎?
  陳經緯:我是上世紀90年代最早一批在汕頭投資的港商。當時還是汕頭外商投資工業企業的一面旗幟。我當時在汕頭開辦紡織印染廠,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去視察過。後來,因為東南亞金融危機,紡織品市場的衰退,加上投資環境不樂觀,我就把廠子關閉了。現在廠房還在。之後集團在內地的投資主要就是在上海了。
  羊城晚報:當時來汕頭投資,是因為看重特區的招商引資環境嗎?
  陳經緯:那個年代投資,沒有第二句話可以說,就是家鄉情結。
  羊城晚報:後來為什麼選擇了上�
  陳經緯:因為集團主要的方向轉向了做國際貿易和房地產。廣東和上海都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城市。但是兩者又有一點不同。早期,改革開放之初,香港企業來內地投資,都是選擇到廣東,因為政策好、交通方便。但那時候來發展的,都是中小企業。慢慢隨著廣東的發展,整個中國內地的市場做開了,大環境好了,很多國際企業和大企業也都進來了。上海又是金融中心,就有了自己的優勢,很多大企業也都去了上海。它的地理位置,工業基礎、商業基礎都不錯。
  其實作為企業來講,情況都不一樣,你的行業類型、資本實力、技術含量、市場規模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兩個城市各有優勢。但是從感覺上,廣東進入門檻低,對初創型的企業、早期企業來說,在廣東比較好發展。上海的門檻相對高,更需要真槍實彈,不太適合創業型的企業�
  (黃麗娜)  (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陳經緯:誓要潮汕三市成一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k33jkrs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